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中美关系走势的新看点
发布时间: 2010-05-24    作者:正 达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5-24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来的中美关系就像北京的天气一样,已趋于回暖。在经历了美对台军售、美领导人会见达赖等风波后,以4月12日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华盛顿会晤为标志,中美关系基本实现转圜。双方并宣布将于5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不少专家评称,中美关系下步走向如何,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一个重要看点。

  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中美两国元首为发展新时期中美关系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并不是简单地将中美以往的战略对话和战略经济对话合二为一,而是将两国对话与合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新的对话机制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作为胡锦涛主席的特别代表,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和财政部长盖特纳作为奥巴马总统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2009年7月在华盛顿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了很大成功。中美双方就事关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首轮对话显示出中美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坚定决心,也传递出两国与其他国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积极信号。

  去年的中美关系有三个“新”:一是实现了在美国政府换届期间平稳过渡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新开局”,二是确定了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的“新定位”,三是建立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新机制”。在这三个“新”中,“新机制”是“新开局”的自然产物,是推进“新定位”的重要平台,因而也成为观察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新窗口。

  和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相比,第二轮对话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的是双方都高度重视。可以预期的是,和去年一样,中美两国都将派豪华阵容参加今年的对话。中方仍将由王岐山副总理和戴秉国国务委员率团,估计有20多位部长级官员出席对话。美方对话团队仍将由克林顿国务卿和盖特纳财长带队,包括20多位内阁级官员。

  不同的是对话的背景。首轮对话前,中美两国高层交往及各级别磋商频繁,双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进行了密切沟通与合作,并就朝核、伊朗核、南亚等国际地区问题及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磋商与协调。这一切都为首轮对话营造了友好、热烈的气氛。而第二轮对话举行之时,中美关系刚经历了一段波折。可以预料,本轮对话双方将不会有惊人之举,而两国政府和民众的期待也似乎更为理性、务实。

  各有关切

  对美方来说,人民币汇率和伊朗核问题恐怕是这次对话中最优先的议题。尽管美国财政部推迟公布汇率政策报告,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有所降温,但暂时的风平浪静并不意味着美国不会旧事重提。有专家认为,奥巴马政府从自身经济和政治考虑出发,将继续以“静悄悄的方式”与中方对话。在伊朗核问题上,现在奥巴马政府把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对伊制裁新决议视为外交当务之急,美方一直希望得到中方的支持,而中方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理念、原则和利益,恐怕双方也只能求大同、存小异。

  中方也有自己的关切。去年底今年初,美国在台湾、涉藏等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损害中国利益的举动,是导致中美关系出现困难的原因。预计中国将在此次对话中进一步敦促美国遵守在台湾、涉藏等问题上的承诺,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避免两国关系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同时,中国还会继续就所持美元资产的安全、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表达关切。

  当然,中美关系的战略内涵和全球意义决定了这次对话的议题不会仅限于此。双方在对话中可能还会讨论两国在经贸、人文、能源环境、反恐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在推动世界经济持久复苏、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及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

  合理期待

  中美在许多问题上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两国关系既有合作、也有摩擦,这恐怕是一种常态,今后也会如此。但总体而言,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这也是客观事实。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人们恐怕应该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中美关系和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背景资料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于5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双方将就事关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和全局性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

  2009年4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伦敦参加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期间举行首次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此前,在中美两国60多个磋商机制中,“战略对话”与“战略经济对话”是双边交流的两个重要机制。两项机制自确立以来,中美在事关两国关系的深层次、战略性重大问题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沟通与交流。

  中美战略对话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前总统布什于2004年11月在智利圣地亚哥会晤时达成的重要共识。2005年8月,首次中美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此后,作为定期对话机制,中美战略对话定期在中美间轮流举行,共举行了6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于2006年9月由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北京启动,对话侧重战略和经济层面,一年举行两次,共举行了5次。

  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合作与沟通显得尤为必要。在这种背景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应运而生。同此前的机制相比,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不仅层次更高,而且内容更丰富。

  2009年7月27日至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代表、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盖特纳共同主持了对话。中美双方就双边关系,两国在经济、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合作,两国在全球性问题以及地区问题上的合作,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等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

    1. 中美城市外交的历史发展与内在逻辑
    2.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
    3. 中美关系的历史不容歪曲
    4. 王巧荣:中美竞争加深将如何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5. 东亚冷战视野下的中美关系
    6. 新时期大国双边合作机制建设
    7. 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看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
    8. 美国台海巡防政策调整与中美关系解冻
    9. 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再认识、再思考
    10.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美缓和决策的理论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