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中国应对美国保持“周期性强硬”
发布时间: 2010-03-12    作者:文绪    来源:环球时报 2010-03-12
  字体:(     ) 关闭窗口
   尽管从2009年年底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低潮,但中国仍然允许美国海军核动力航母“尼米兹”号访问香港,美国政府也派出政府高级官员访华。有学者认为,目前的紧张状况不会影响两国关系的总体发展。

  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贯彻的,也是很多学者非常热衷的“合作+融合”的对美交往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反而构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软肋:美国表面上积极响应,但实际奉行“融合+对抗”的周期性的对华政策,用以干扰我国正常的发展进程,而我国基本只有被动应付,美国最后也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损失。笔者认为,中美两国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冲突-对峙-缓和-恢复”的关系周期律,从长远来说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应在一定条件下打破由美国单方面控制和主导的这种游戏规则,以对美关系周期性强硬应对美国的周期性对华政策。

  笔者提出的“周期性强硬”是从四个关系维度进行考量。

   从对美外交原则来说,中国应不主动触碰美国的核心利益,但是也不允许美国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双方都要对对方做出最核心、最重大的利益上的战略保证;从对美交往的议程设置上的轻重缓急来说,应该在经济、社会、文化层面上强调友好交流,和谐稳定,但在涉及国家安全、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方面不做让步并具有不惹事,不怕事的勇气和胆量;从对美关系阶段性、时间性发展进程角度来说,美国对我国友好时,我们也保持关系稳定,美国态度强硬时,我们也绝不示弱。从对美国国内政治形势和对反华势力的态度来说,对待友好合作我们欢迎,误解和偏见也可以理解,恶意恫吓和讹诈坚决回击。

  中美关系中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每当美国挑战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时候,只要中国敢于亮剑、敢于理直气壮地顶回去,美国都会主动缓和,中美关系反而会变得好起来。相反,如果中国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美国反而变得狂妄嚣张,得寸进尺。

  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中国对美保持周期性强硬的做法完全合情合理,最关键的是我们是否具有足够的政治意志和政治忍耐力,有人担心这样做会影响与美国的关系,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周期性强硬的目的不是和美国彻底决裂,而是要让美国真正认识到必须重新认识和调整与中国的关系,以往那种模糊暧昧、两面派的对华政策已经不合时宜,中国已经具备了实质性的、真正威慑美国的能力,中国不会吞下美国为我们制造的苦果。(作者:北京邮电大学学者)

    1. 中美城市外交的历史发展与内在逻辑
    2.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
    3. 中美关系的历史不容歪曲
    4. 王巧荣:中美竞争加深将如何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5. 东亚冷战视野下的中美关系
    6. 新时期大国双边合作机制建设
    7. 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看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
    8. 美国台海巡防政策调整与中美关系解冻
    9. 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再认识、再思考
    10.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美缓和决策的理论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