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美建交30周年时,许多中外观察人士认为双方关系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佳时期。该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任内第一年就赴华访问,创下美国总统任内最快访华的历史新记录。进入2010年后,中美关系却屡有波澜:从年初的美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和谷歌之争,到年中的黄海军演、南海海权争执,以及一直没有停息过的人民币汇率和贸易之争,很多人不禁要问:中美关系究竟怎么了?两国关系前景如何?
中美合作符合两国利益
中美两国自1979年建交以来已经走过风风雨雨30多年。两国关系既有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差距所造成的内在矛盾,又有冷战后国际体系和权力变迁引发的结构性冲突。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时有摩擦,但两国关系仍然以合作为主轴,并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美国政府基本上是既与中国合作又对中国有防备之心,并希望中国担当更多的国际责任。而中国无意也没有能力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中国目前仍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愿与美国进行双边和多边合作,但希望美国尊重中国国家主权等核心利益。两国在经济、政治和外交方面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中美关系的这些基本特点短期内不会改变。
无论来自民间激进派和利益集团的杂音有多大,两国领导人都意识到,中美只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符合两国的最大利益。在双边关系处于低潮的时候,奥巴马于今年9月初派遣三位高级助手——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现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伦和白宫国安会亚洲资深主任贝德到中国访问以修补双边关系。萨默斯一行人不仅与包括国务委员戴秉国以及温家宝总理在内的中国政府高层相继会面,还受到了胡锦涛主席的破格会见。见人之多、规格之高,显示出中美在半年多的争执后开始悄悄互相释放善意,希望尽快恢复两国关系。萨默斯等对北京的访问被认为是为胡锦涛主席明年年初正式访问美国铺路。
中美结构性矛盾阻碍双边关系
中美双方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利益促使两国寻求合作,避免冲突。但两国之间还有一些深化关系的障碍,中美关系的未来不会风调雨顺。
首先,两国之间政治互信待发展。在多个场合,中美双方官员都谈及建立互信。戴秉国率先代表中方向萨默斯等人提出: “战略互信是中美合作的基础”,而后温家宝总理将“战略互信” 提高到“政治互信”,并指出“发展中美关系一要靠深化政治互信,包括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互不干涉内政,互不视为对手”。但中美之间毕竟不是盟友,还没有发展到完全信任的地步。
例如,正当萨默斯等人在北京与中国高层频频见面谈论“战略互信”的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9月8日在美国智库外交委员会发表题为“21世纪的美国全球领导权”的专题演讲。希拉里的讲话延续了近期对华思路的一些鹰派迹象。她指出,在世界各地建立盟友是美国实现全球领导权的关键,而美国在亚洲重建联盟就是最好的例证。希拉里的演讲流露出对华政策的强硬态度,她不仅将美国最近一系列重返亚洲的举措标榜为美国实施区域领导权的最好例证,而且还将中国界定为需要防备和监督的新兴力量,并欲以“领导者”的姿态安排中国的国际责任。
其次,美国的国内政治时常拖累两国关系。比如说,随着美国今年11月中期选举的临近,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成了政治对手们相互攻击的主要话题。有关人民币汇率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成为了此次选举的议题之一。9月29日,美国国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以期迫使人民币升值来增加美国的出口和改善美国经济。虽然人民币汇率跟美国经济状况没有直接关联,但中国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大气候下很容易沦为美国经济的替罪羊。
另外,中美军事关系是双方之间最薄弱的环节。美对台军售是中美两国和两军之间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美国基本上不理会中方对售台武器及美台军事合作的抗议。自美国今年年初宣布对台军售后,中方决定暂停两军计划内的有关互访安排。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原定计划6月访华,但因时机不当被中方婉拒。虽然美方期待重启有建设性的、透明的军事交流,更好地了解双方的军事计划与意向,也希望盖茨能尽快访华,但要真正恢复和加深军事关系,前面的路还很长。
最后,双方媒体在促进中美关系方面还可以做很多工作。事实上,除了官方的政治、经济关系继续发展以外,两个国家在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方面的交往也更加深入和广泛。而这个强大的社会链接正是巩固两国关系的坚实基础,也是媒体应该聚焦之所在。
人们希望,中美关系在经历了一系列起伏后能继续朝前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中美两国已是风雨同舟,但未来并不会一帆风顺。摩擦还会继续发生,矛盾仍然不可避免。然而,无论从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还是从两个大国的国际角色和责任来看,中美双方除了合作,别无选择。这是两国间的共识,也是推动双边关系向前发展的动力。双方有矛盾和利益冲突,但双方更需要合作。
(作者系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