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中美关系风云多变曲折前行
发布时间: 2010-11-01    作者:吴兴唐    来源:《红旗文稿》 2010-10-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美国“重返亚洲”,意在战略上围堵中国

  奥巴马“新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巩固同日本的“联盟关系”,拉拢中国周边国家,“重返亚洲”,在战略和军事部署上围堵中国。新世纪以来10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美国把中国作为美国实施全球霸权的“主要对手”,这就是美国“重返亚洲”的本意,而“重返亚洲”也表明美国战略重点向东转移的倾向。“重返亚洲”是美国维护在亚太地区“主导权”的战略意图体现。由于这一地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对国际和地区影响加强,虽然中国奉行“和谐周边”政策,谋求同亚太各国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但美国从其霸权战略利益考虑,担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和“战略利益”被削弱。中国以安全和防卫为目的的正当的“军事现代化”和维护合理的自身的海洋权益活动,被美国歪曲而煽动为“中国军事威胁论”。美国让周边国家政要制造舆论,放言由于中国迅速发展造成威胁,需要美国继续在亚洲存在,以平衡中国。

  美国为此作出了重大的军事部署。加紧建设以关岛为中心的美军新武器基地和侦察及指挥中心。继续留驻在日本冲绳的军事基地,延长在韩国的军事基地。加强同日本、韩国和一些东盟国家的军事联盟关系。美国试图组成事实上的“东方北约”。在海峡两岸关系缓和的情况下,美国继续对台军售也有此背景。

  四、美国对华“接触加遏制”和“西化加分化”的既定政策并没有改变

  冷战结束后,中美共同抵制苏联扩张政策的战略合作已经消失,美国把中国视作社会制度异类和最大新兴国家而成为“最大竞争对手”,其认识是根深蒂固和难以改变的,因而中美矛盾是战略的结构性矛盾。加之,中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奥巴马誓言“决不做世界老二”,表明中美矛盾与冲突将长期存在。

  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不断提出一些新词来加以规范。如“建设性合作伙伴”、“战略竞争对手”、“利益攸关方”、“战略再保证”、“同舟共济”等,还提出“中国责任论”和G2、“中美国”等概念。“中国责任论”是想把中国套住,G2则是一个“战略陷阱”。

  西方在涉及我国重大利益和核心利益问题上对我国的挑战,美国是始作俑者。10多年来,西方国家在涉台、涉藏、涉疆等领土主权问题上向我挑事,触动我核心利益,美国都是挑事者。西方以“人权”为借口向中国施压,也源自美国。最近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把今年的和平奖授予正在监狱服刑的刘晓波,就是美国在背后导演的。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一方面直接向我军事挑衅,另一方挑动我国周边国家联合起来,企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美国试图联合欧盟向我施压。在西方发达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解除对华武器禁运问题上,主要障碍也在美国。

  美国在经济、思想和文化上加紧向我渗透。中美经济关系虽然是互有需要,合作共赢,但美国还有一个强烈的意向,就是利用其经济和技术优势,控制中国经济。其做法是从具体行业着手,从制造业到农业,我国某些行业已为美国资本和由美国控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美国还竭力想控制我金融保险业。在思想和学术领域,从经济学到社会学,从管理学到国际政治学,美国的学说和观点有很大影响。近10年来,以经济上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政治上自由化为旗帜的美国“新自由主义”思想和观点已渗入我国经济、文化、社科各学术领域。

    1. 中美城市外交的历史发展与内在逻辑
    2.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
    3. 中美关系的历史不容歪曲
    4. 王巧荣:中美竞争加深将如何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5. 东亚冷战视野下的中美关系
    6. 新时期大国双边合作机制建设
    7. 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看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
    8. 美国台海巡防政策调整与中美关系解冻
    9. 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再认识、再思考
    10.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美缓和决策的理论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