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新中国外交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发布时间: 2013-04-24    作者:郭小琴    来源:国际展望 2013-01-1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对美外交思想的主张

(一)把握中美合作大局

把一个什么样的中美关系带入21世纪曾经是中美两国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得两国关系在正常轨道上不断前进,否则必然是南辕北辙。合作伙伴的定位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是中国发展中美关系坚持的方向。中美关系发展的方向首先不可能是同盟关系,一者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确定了不结盟的外交方针,二者中美两国固有的社会制度差异、不同的文化价值也决定了两国不可能结成同盟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也不能是对抗性关系,作为国际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①中国不会选择与美国对抗,两国对抗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只有合作伙伴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分歧竞争的关系,它以合作为主导,同时又保持双方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性。新世纪以来中国对美外交思想中始终坚持这一正确方向,其一,中方一再强调两国必须抛弃冷战思维,抛弃简单的“非敌即友”判断标准,而是要以多维的角度和更加务实的手段来看待和把握复杂的两国关系;其二,坚持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发展方向还意味着要始终以合作作为中美关系的主线,尽管两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突发事件,但在方向上中国一贯保持坚定,毫不动摇。

为把握中美合作大局,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定位出现了三次变化,三次定位始终把握中美合作主流。新世纪初,两国元首达成共识发展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2006年胡锦涛访问美国期间指出,中美两国不仅是利益枚关方,更是建设性合作者。指出在新世纪和新形势下,中美两国应该加强对话,扩大共识,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②2009年在伦敦二十国(G20)峰会上,胡锦涛与奥巴马总统首次会晤,两国元首达成共识,将发展两国全面积极合作的关系。在2011年胡锦涛访美期间,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声明》明确指出,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定位的不断提升顺应了两国关系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定位打破了霸权守成大国和新型崛起大国安全困境的逻辑,另一方面也强调中国在中美关系中更加强调两国关系的平等发展和相互尊重。2012年5月3日胡锦涛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指出,中美两国需要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和厚植友谊,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必

(二)加强两国战略互信

战略互信是指两个存在利益冲突的国家均相信对方不以损害自己的核心利益为主要目标,两国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③新世纪以来,经过两国的共同努力,两国具备了战略互信的基础,但是两国战略互信仍处于较低水平。战略互信是一种观念,不完全取决于对方的行动,很大程度上由意图及对意图的判断决定,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也因此具备可塑性。④新世纪以来两国互信建设一直作为中国对美外交的重要任务。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012年2月15日于华盛顿发表的重要政策演说中指出,战略互信在中美两国关系中一直占据首要地位。中美两国利益牧关,战略互信是互利合作的基础,两国信任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双方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⑤新世纪以来中美两国为加强战略互信,增进了解,主要通过完善两国机制建设。概括而言:一是两国元首定期会晤交流机制,新世纪以来中国元首会晤次数是前所未有的。胡锦涛主席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奥巴马总统在执政第一年内访问中国,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同时,两国元首借助一系列国际和地区会议进行会晤商谈,如二十国(G20)峰会、核安全峰会、八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等。通过这些会议,两国元首就双方关系的议题进行及时交流,了解对方立场和政策,深化相互理解;二是中美战略对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中美战略对话于2005年8月1日首次在北京举行,作为两国首创的战略对话机制,中美战略对话是双方增进合作了解、促进合作,深化两国战略共识的重要渠道。截至2008年,中美战略对话共举办六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于2006年开启,一年两次,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应对和处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需要,是中美建交以来两国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经贸交流机制。2009年胡锦涛与奥巴马总统在伦敦峰会上会晤达成共识,将两大对话机制合并成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2009年7月27-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一致认为:这一机制有助于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减少分歧、促进合作。截至2012年5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已举办四轮。通过这一机制,双方讨论了几乎所有涉及两国关系的议题。这对两国增进理解,保持两国关系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三)相互尊重、格守诺言

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才是大国相处之道。中美两国实力差距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趋于缩小,不可否认的是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仍然存在,并且这些差异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贯穿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就整体实力而言,未来中美关系将依旧保持“美强我弱”的态势。在这一背景下,中方强调中美两国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在中美关系的语境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两国之间差异的尊重。不以实力大小来定义两国关系向来是中国的外交主张,中美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发展两国关系,否则一味以此作为非难对方的借口,只能引发两国关系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二是两国间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尊重。新世纪以来,中美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特别是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这些协议和声明进一步明确两国关系的权利和义务,相互尊重才能使这些协议内容得到更好的落实。

(四)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①中美关系不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关系。②胡锦涛2006年访美期间强调中美两国的发展不是对抗性的,而应该通过互利合作共赢发展两国关系。中美合作的基础一方面源于两国前所未有的巨大共同利益:就世界而言,两国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期望一个有利的和平发展环境;就地区而言,作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中美都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发展繁荣;就两国而言,双边合作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这也是两国合作的最大动力源;另一方面是两国承担共同的责任,当今世界上很多全球性问题仅依靠一国的力量是不能得到解决的。如全球气候变暖、恐怖主义泛滥、全球体系的转变等等,在这些议题上,中美只有携手,本着共赢的精神,通过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以合作和共赢精神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主流还意味着中美两国之间需要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和长远意识。胡锦涛强调中美关系的发展不能受一时一事的影响,不受偶然事件的羁绊。③可以说以合作和共赢精神来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主流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准确把握了两国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

(五)尊重国家核心利益

胡锦涛在与美国领导人的会晤中多次强调两国要彼此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2009年7月国务委员戴秉国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第一是指维护基本制度和国家安全,其次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是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④2009年11月17日《中美联合声明》指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对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极端重要”⑤2010年戴秉国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指出:“双方重申,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⑥201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指出,国家核心利益是指: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①明确界定国家核心利益事实上是设定了中国对美关系中的底线,也是向美方表明在国家核心利益上中国的坚定立场,突破这一底线的行为会对中美关系产生巨大破坏作用。核心利益的提出类似于中方为保证两国关系稳定而设置的一条警戒线,两国在处理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敏感问题上必须慎重。

(六)管控两国分歧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分歧多领域分布、联动性增强和程度加深的特点。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对亚太地区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地位的上升、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崛起势头的加强,美国加快了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为巩固和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领导地位,防止所谓中国挑战其在亚太的优势地位,美国在继续发展对华合作的同时,也加大对华战略防范与遏制的力度,从而导致中美矛盾和分歧近年来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化。从近年来中美关系起伏变化中可以看出,中美分歧的扩展和深化已经对中美双边关系、地区局势乃至全球战略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国对美外交思想中对处理两国分歧需要创新思维。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011年11月27日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表示,在新的时期,中美应妥善处理、有效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在白宫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时再度表示,中方期待同美方增进信任、巩固共识、扩大合作、管控分歧。“管控分歧”就是要对国家间矛盾和分歧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防止其扩大化、复杂化,进而冲击国家间关系的稳定,争取实现国家间良性互动。就中美关系而言,“管控分歧”就是防止分歧失控,确保两国关系大局稳定。其基本思路是在正视并承认中美分歧客观存在的前提下,通过两国共同努力,对一时难以避免、难以解决的中美分歧进行有效管理,将分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空间和程度上,尽可能防止中美新分歧和新矛盾的出现、避免矛盾和分歧相互联动,让中美关系在动态中保持稳定。

 

    1. 中美城市外交的历史发展与内在逻辑
    2.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
    3. 中美关系的历史不容歪曲
    4. 王巧荣:中美竞争加深将如何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5. 东亚冷战视野下的中美关系
    6. 新时期大国双边合作机制建设
    7. 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看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
    8. 美国台海巡防政策调整与中美关系解冻
    9. 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再认识、再思考
    10.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美缓和决策的理论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