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实施的是以“平衡生产力布局、加强内地建设、巩固国防”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该战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效应,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大转移,平衡发展战略存在的严重缺陷开始暴露,这种通过抑制沿海地区来强化内地区域的发展战略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追求的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并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基于此,平衡发展战略必然会被非均衡发展战略所替代。本文以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期为研究时限,重点分析了平衡发展战略向1981~1985年期间实施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和1986~1992年期间实施的三大地带梯度推移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变的原因,总结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步骤,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客观评价了该战略的影响效应。
二、战略转变原因的历史考察
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期,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向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和主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经济发展方针的转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着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也为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向“提高经济效益”转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过去片面追求高速度的急躁冒进发展道路开始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道路。1981年11月30日到12月13日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了转变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问题。会议提出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认为“这十条经济建设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具体体现,今后,我们考虑一切经济问题,必须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我们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一套老的做法,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1981年12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根本目标的提出,直接导致了国家投资和发展重点向经济效益较好的沿海地区倾斜,改变了区域生产力布局,促进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