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段娟    来源: 2011-10-18
  字体:(     ) 关闭窗口

  邓小平提出的“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是促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重大指导思想之一。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中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倾斜,允许和鼓励这些地区先富起来,可以产生较大的示范效应,并推动其他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邓小平这一重要的政策思想的指导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顺利实施并走上良性轨道。

  6梯度推移理论的引入和指导

  在我国理论界开始对传统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将国外盛行的梯度推移理论引入,这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重构发挥了作用。梯度推移理论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费农教授首创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该理论根据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距,将较为发达地区视为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视为低梯度地区,认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则应在低梯度地区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步有序地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推移理论打破了片面强调“均衡布局”的传统区域布局模式,从客观实际出发,承认地区发展非均衡的现实,认为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的转移,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该理论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国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战略的实施

  基于国际国内形势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转变,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期,中国区域经济实施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1981~1985年)和三大地带梯度转移(1986~1992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11981~1985年间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六五”计划指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1982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第1版。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了向沿海地区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首先,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1984年初,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985年初至1987年底,国务院决定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漳—泉—厦三角地区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特区和开放城市组成了中国沿海开放地带和工业城市群,在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其次,政策和资金向沿海开放地区倾斜。在政策方面,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工业、港口、航空机场与城市建设,并对这些地区在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在资金方面,1981~1985年间,沿海11个省区市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由“五五”期间的440%提高到460%。1984年在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中,广东省首次居第一位。长期以来居后的上海,其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96%,居第一位陆大道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9页。。再次,内地投资比重下降。如1965~1967年间,第一次三线建设高潮时在四川省的投资占全国的145%,到1984年该比值下降到44%。

  21986~1992年间三大地带梯度转移战略的实施

  改革开放至80年代中期,随着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展开,沿海与内地的划分显得过于笼统,不能适应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随着梯度推移理论引入中国,国家决策机构开始用三大地带代替沿海与内地的传统划分方法。1985年9月23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并适当考虑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1985年9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中进一步界定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范围。注: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11个省、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1988年海南从广东省分离出来建省后为12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带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自治区(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就包括10个省区市)。三大经济地带范围的划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存在的梯度差异特征。根据这一特征,“七五”期间,国家选择了三大地带梯度转移战略,并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在投资的地区分布上,要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条件,确定不同的投资重点和恰当的投资比例,使东部地带的发展和中部地带以及西部地带的开发更好地结合起来。”1986年4月14日《人民日报》,第1版。

  根据“七五”计划在三大地带发展方面的指导方针,国家根据各地区的实际,选择了不同的发展举措。东部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也有了大幅增加;各种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以及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等,成为各地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西北和西南的能源富集区域,重点发展了能源开发。主要是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晋陕及内蒙古的煤炭、黄河上游、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和红水河的水能。同时在西北和西南还发展了一批基础原材料的生产。其中包括,酒钢和攀钢等钢铁厂的扩建,在水能丰富的地区新建和扩建了一批有色金属的冶炼和加工,等等。陆大道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页。

    1. 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2. 20世纪80年代上海青年服务队再研究
    3. 王瑞芳: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
    4. “外汇券”与中国的外汇管理工作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市场化与法治化互动的生成逻辑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透视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变迁论析
    8. 为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树碑立传
    9.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青少年体育政策演进述析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的转型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