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采取十六条措施,正式开始了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这次调控主要是运用信贷、税收等经济办法,将经济过热的局面缓缓扭转过来。重点虽然还是控制基建投资,但主要不是直接压缩投资和具体项目,而是严格控制银行信贷规模和开征高额的投资方向调节税。这期间,财政、货币政策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
经过近3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基本上恢复了平衡,而且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大幅度下滑,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此次宏观调控显然比前一次更成功,但也有所不足,虽然较好地做到了适时、适度,但没有做到适可而止,调控的时间拖得长了一些。从当时经济的总体形势看,到1995年下半年,调控实际已基本到位了。从1996年开始,理应适当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适度放松,增加一些基本建设投资,以扩大就业和适当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但当时并没有做这样的调整,而是继续从紧。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加上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市场销售不畅进一步加剧,经济开始从过去的通货膨胀变成了通货紧缩,物价指数绝对下降。一直到2003年,物价指数才从绝对下降转为基本持平。
五、1998~2003年的宏观调控:治理通货紧缩,扩大内需
1997年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从1998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国内供求关系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通货紧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1998年CPI首次为负,达到-0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第一次经历通货紧缩。因而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开始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刺激内需。1998~2003年共发行了9100亿元建设国债。同时,1998~1999年3次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8~2002年间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999年9月开征利息税,消费政策方面变限制消费为鼓励消费。2002年,中央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过5年多的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内需开始启动,中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这期间,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开始更多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进入2003年,伴随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中国经济在消费升级、世界工厂、城镇化进程加快、政府换届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爆发,走出通货紧缩,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本次宏观调控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平稳较高的水平。
六、2004~2007年的宏观调控:“双稳健”,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2003年和2004年经济高速增长,分别达到10%和101%,消费物价涨幅为12%和39%。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信贷规模增长偏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煤电油运等资源“瓶颈”日益紧张的经济过热迹象;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升温,大量国际热钱不断流入,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并助推了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产泡沫。
2004年年初,国务院明确提出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有保有压”的政策来抑制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盲目扩张,通过管住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来抑制经济过热、投资过热。随着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和房地产泡沫的愈演愈烈,2005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控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2005年3月,人民银行宣布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提高按揭贷款首付比例。7月,人民银行出台一系列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相关政策及措施。2007年,货币政策综合运用汇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定向票据等手段,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在稳健中略显紧缩。这次宏观调控政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货币政策尤其是公开市场操作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次宏观调控政府实施“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总体上既不盲目放松调控力度,也不轻易紧缩调控力度,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在时机上,这次宏观调控动手比较早,仅仅在出现了经济局部过热、尚未形成全面过热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力度比较适中,即使对重点调控领域也没有采取“一刀切”、“急刹车”的办法一律加以控制,而是“有保有压”,区别不同情况加以不同对待;措施范围也比较适当,不是不加区别地全面收紧,而是主要把住把好土地和资金供应两个重要“闸门”;特别是对调控延续时间的掌握比较准确,即在形势基本稳定下来以后,就在内部明确“宏观调控已经基本到位,一般可以不再采取激烈的措施了。”可以说,这次宏观调控的效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好,基本上做到了适时、适度与适可而止,从而取得了比较全面的成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七、2008年的宏观调控:由“双防”到“一保一控”,从“稳健”转为“积极”,“从紧”转为“适度宽松”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其引发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2007年中国国内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5%,物价上涨压力很大,全年涨幅达到48%。解决过热和通胀趋势成为中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