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
建国60年来中国的计划与市场
发布时间: 2010-05-25    作者:刘国光    来源:中央文献研究室网站 2010-05-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建国6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围绕计划与市场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这是一个朝着既定的目标,探索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模式和体制的过程。这种探索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客观条件、客观要求和主观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命脉和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外国资本、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手中,整个经济是各种形式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市场经济,以及农村中广泛存在的自然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通过没收国民党政府系统的官僚资本企业,变为新的国营经济。连同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构成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以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合作社经济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营经济,它具有两重性,对它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80%以上;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经济成分。这种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
  1952年国家计委成立时,面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国家计委实施了多种形式的计划管理制度,但由于存在五种经济成分,整体上仍然属于市场经济,但这时的市场经济已经具有了新的特征,形成了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资源配置的基础环节是国家调控下的市场体系,并与多种经济管理方式相结合,实施“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经济政策,以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发展个体经济与互助合作两种积极性,使私营经济获得正常利润,能够继续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这些构成了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由于理论准备比较充分,通过这种符合国情的社会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在极其困难的经济环境下,赢得了财政平衡、市场稳定、生产恢复,出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发展、社会昌明的历史盛况。
  1952年下半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全国即将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共中央在讨论如何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中国的经济建设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就成为迫切需要明确的问题。经过1952年7月到1953年底一年半的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在当时国际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拒绝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榜样,决定了苏联道路和苏联模式是必然的选择;迅速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这个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国经济面临的紧迫任务,是促使我国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现实动因;统购统销和加速农业合作化步伐就成为工业化的制度保障。这几个方面的契合,使我们党选择了以“一化三改”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我国在由新民主主义的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并没有重复苏联最初几年走过的弯路,没有消灭商品货币关系。毛泽东较早觉察了苏联经济模式的某些过分集中的弊端,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了适合于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张。陈云同志在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这种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决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陈云同志的讲话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会议采纳了这些成果,做出了相应的决策,反映在经大会批准的周总理所作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原来估计的新民主主义制度发展1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再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提前实现了从带有一定程度的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总的来看,这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趋势的,而且从当时的现实来看,也有其客观的要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反思的角度来看,这种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大转变,特别是后来逐步发展为高度集中的以单一公有制和行政命令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显示出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理论准备不足,造成了行动上的偏急,形式上的简单,出现了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状况、过急过猛的问题。应该承认,“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包括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个问题,对于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讲,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因而在这场大变革中的初期出现偏差和失误,是难以避免的,当然也有其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的地方。 
    1. “弹性”的计划——“一五”计划完成前后新中国领导人的有关思考
    2. 张维迎:纠正对计划经济的错误认识
    3.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
    4. 19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5.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思想研究
    6.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7. 中国“新计划经济”内涵:消费商将引导一场浩大革命
    8. 20世纪60年代中国工业托拉斯的兴起及其体制困境
    9. 中国金融理论创新之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10. 中国经济转型特征与中国经济运行的独特方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