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三十周年述评
发布时间: 2010-09-15    作者:韩洁 安蓓 吴雨 高立    来源:新华社 2010-09-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平等合作 互利共赢--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三十周年述评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不仅急需大量经济建设资金和人才,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1980年5月15日,中国正式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开启了双方合作的序幕,也迈出了中国亮相世界舞台的重要一步。

  30年来,从单纯向世行借款到主动为其捐款,从向世行引进“外脑”到共享中国经验,从普通成员国到第三大股东国,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合作见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也推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受援国到捐款国--30年合作见证中国经济发展奇迹

  中国与世行的合作首先从资金合作开始。1981年,世界银行向中国提供的第一笔贷款投向了亟待发展的教育领域。

  “中国与世行合作之初,正面临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匮乏的挑战,为此世行第一笔贷款向中国提供了2亿美元,支持中国高校更换落后的教学科研设备。”上世纪80年代曾组建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并担任第一任首席代表的林重庚回忆说。

  30年来,世行的贷款资金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来自世行的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介绍,到目前为止,我国共获得世行贷款和投资承诺超过500亿美元,贷款规模在世行成员国中位居前列,支持建设了500多个项目,覆盖我国几乎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世纪90年代,我国年度利用世行贷款规模达到历史最高点,超过30亿美元,连续三年成为世行最大的借款国。

  30年来,我国利用世行贷款建设了一批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进入21世纪,为配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世行贷款投向和结构发生变化,70%以上的贷款资金投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70%以上的贷款项目转向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民生等领域。

  此外,世行资金援助也为我国推进减贫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介绍,从1995年起,我国利用世行贷款先后实施了西南、秦巴山区、西部等多个扶贫项目,累计利用世行贷款资金约8亿美元,覆盖中西部最贫困的10个省区145个国家级贫困县,870多万人口受益。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推动全球发展和减贫事业,2007年我国政府首次承诺向世行集团专为最贫困群体提供援助的国际开发协会捐款3000万美元。

  “从昔日国际开发协会最大的借款国转变为捐款国,中国的这一变化令人瞩目,向世界展示了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说。

    1.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2. 中国与苏丹卫生合作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3. 中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演进和启示
    4.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在规定性及其启示
    5. 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
    6. 海外视域下的中国贫困治理研究
    7. 从“客场”到“主场”: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践的变化
    8. 1950—1975年中越两国政府在培训越南干部方面上的配合
    9.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
    10.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