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波先生主编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发端于1981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交给汪海波(时任工业经济理论和发展史研究室主任)一项研究任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写出一本简明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以满足研究生培养之急需,同时也是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由此发轫,36年来,作者反复磨砺、补续、修订,于2017年完成了第三版,使这部产业经济史专著成为同类图书中的名作。1986年面世的第一版,为1卷本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1949年10月到1985年,42.5万字)。为了深入扩展这方面的研究,汪海波等于1994~2001年主编出版了《新中国工业经济史》[2](167万字,即第二版)。第二版问世15年之后,作者把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延伸到2015年,并吸收了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加入了多年探索的新见解,撰写了《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1949年10月至2015年,77万字),于2017年初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第一版出版后,在海内外赢得了较大反响。1989年港台地区的学者向海外读者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已故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孙尚清主编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另一本就是这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一版)。1993年,该书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相比之下,第二版虽然史料较为丰富,但社会影响却比第一版小了不少。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第一版为简明读本,比第二版赢得了更广泛的读者。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将第三版仍定为简明读本,时间跨度增加了,但字数较第二版压缩了一半,具体内容有删有增,吸收了同行与作者近15年来新的研究成果,整体上更精炼了。与近年出版的诸多经济史著作比较,该书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顾名思义,这是一部专门撰写新中国工业历史的产业经济史;其二,突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后者体现在以下方面:
1.突出新中国工业生产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中国的工业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经济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被国际舆论普遍誉为世界奇迹。这个奇迹最重要的“谜底”,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的基本国情和基本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经过38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中国的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而这条道路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每篇开头均有导语,从总的方面简要叙述党在各个时期提出的总任务和总路线,而且在各章叙述工业经济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时也都紧密结合党在这些方面的政策来进行。
2.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思维分析工业经济史 通过对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实的研究和叙述,着重揭示工业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揭示工业生产力的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譬如在历史阶段划分上:以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的变化作为中国工业经济史分期的主要标准,并以正标题表示;在许多时期以社会生产力的变化状况作为第二位标准,并以副标题表示;在个别时期还以政治因素作为次要标准,也以副标题表示。对新中国工业近70年的历史划分成以下11个阶段:(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工业经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经济(1949年10月至1952年);(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工业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建立时期的工业经济(1953~1957年);(3)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一)——“大跃进”阶段的工业经济(1958~1960年);(4)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二)——经济调整阶段的工业经济(1961~1965年);(5)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三)——“文化大革命”阶段的工业经济(1966~1976年9月);(6)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四)——经济恢复与“洋跃进”阶段的工业经济(1977~1978年);(7)市场取向改革起步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一)(1979~1984年);(8)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展开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二)(1985~1992年);(9)市场取向改革制度初步建立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三)(1993~2000年);(10)市场取向改革继续推进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四)(2001~2011年);(11)以市场取向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五)(2012~2015年)。[4]
这一安排较同时期经济史的划分更为细致具体。目前对新中国经济史各阶段的提法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作者简明扼要地在导语中对个别时期的特殊因素做了进一步说明。
3.通过史实的叙述体现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批判和革命创新精神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党的正确路线占主要地位的时期(如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通过历史过程的叙述,在主要反映其经验和成就的同时也分析了其不足;二是在党的错误路线占主要地位的时期(如“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则是通过历史过程的叙述揭示其错误和教训。同时也指出了这些时期取得的成就。全书所秉持的批判精神主要是通过史实的描述来实现的,在这个基础上也对各个时期的成就和问题以及经验、教训进行了画龙点睛的总结。
4.进行了探索性的创新 这体现于各篇的导言和全文的叙述中突出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从生产力、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三者相互作用的视角,全面系统叙述了新中国工业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依据反映唯物论要求的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全书的篇章节的结构,清晰地再现了新中国工业经济的变化发展过程;以反映历史唯物论要求的生产力标准评价了各个历史时期;等等。
尤其难得的是,由1981年正值壮年时担当撰写《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重任,到36年后已进入耄耋之年完成该书第三版,汪海波先生一直壮心不已。他以87岁的高龄,在2017年3月召开的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前沿研讨会上仍作主旨报告,并表示要继续学习,继续探索、创新。这种在科研道路上不懈努力、勇于担当,理想与兴趣在科研实践中并进的精神,是我们在读这部著作时最受鼓舞与值得学习的。
[ 参 引 文 献 ]
[1]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
[2]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0~1957)》,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汪海波等:《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58~1965)》,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79~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3]《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1/18/c_1120331545.htm,2017年1月18日。
[4]汪海波等著:《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简介]董志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00836。
[责任编辑:叶张瑜]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