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防经费和国防工业
新中国国防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互动论析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张广宇 韩文琦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2008 年第3 期 2008-03-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国防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种力量的结晶,军事是结晶体的顶点,经济是结晶体的基础。”[1]406军事理论家杨杰的论断深刻地点明了国防和经济关系的实质。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也表明,国防现代化离不开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对国防现代化起着基础性决定作用①。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早日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前提。

  一、新中国国防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互动发展轨迹

  1950年代初新中国经济现代化与国防现代化几乎同时拉开了帷幕,二者也由此开始了交互发展、相互影响的历程。以二者的相互作用为标准,50多年来新中国经济现代化与国防现代化的互动轨迹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1、相互促进的起步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是新中国现代化史上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共和国在完成巩固革命成果、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开始了经济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探索。由于中共中央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决策,这期间形成了经济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飞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910月到1953年初,是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准备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基于建国之初国内外形势尚未稳定,中央政府采用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指导方针[2]448,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两件大事”来抓[3]103,在稳定国内政治经济秩序的同时,集中一切力量争取国内外军事斗争的胜利。经过3年的稳定、建设和斗争,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在量和质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内外安全形势也趋于稳定。

  1953,随着朝鲜战事的相对稳定,新中国国内外安全形势趋于缓和,中共中央及时地将工作重心由军事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施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将其视为“贯穿全年的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4]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新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也全面拉开了帷幕。中共中央在“一五”计划中为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开端明确了指导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5]这一计划跨越了一般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从轻工业入手、先建设基础工业再转入重工业的发展阶段,而是直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这既是受到当时苏联重工业建设优先发展经验的影响,更是从当时国防建设的需要和中国工业的实际来考虑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形势总体上不容乐观,国际上只有苏联支持援助中国,更多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则是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国防现代化建设亟需加强,但当时中国的重工业水平确实较低,严重制约了国防工业的发展。因此,周恩来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解释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所以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这是因为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5]

  发展重工业,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在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资本极度匮乏和生产要素严重不足———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要克服这一困难,在当时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集中全国有限的人才、资金和生产资料进行重点建设,就成为一个合乎历史逻辑的必然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资源,顺利完成国家的经济建设任务。于是,计划经济体制应时而生,经济市场化进程走向中止。虽然若干年后,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现代化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但在建国初的这段时期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高效地调动了社会的各种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52年的35.5%上升到45%,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6]326。该年度的工农业总产值与1949年相比较,农业产值下降了22.2%,轻工业产值上升了7.6%,重工业产值上升了14.6%。这表明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经济现代化的成功开端为国防现代化起步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方面,大份额的国防投入为国防现代化增添了“血液”。从19531957,国家财政总支出1320.52亿元,其中国防总支出314.79亿元,国防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3.84%,占据财政支出的较大分额。在经济大投入的支持下,新中国才得以有大量的资金用于引进和仿造苏联先进的武器装备,推进自己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工业化的进展又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了“粮食”。伴随重工业的发展,一些军工企业也随之兴起。这期间,在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中,1/3项目是军工企业。“一五”计划实施后,随着重工业的发展,国家先后新建扩建了79个大规模的军工厂,初步形成了包括兵器、航空、船舶、电子等在内的国防工业体系。这些军事工业的兴建改变了国防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促使国防现代化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57年底,解放军开始了从单一步兵体制向陆海空等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跨越,武器装备也从“小米加步枪”阶段跃进到了“飞机加大炮”的崭新阶段。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又成功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保驾护航效用。

    1. 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留学归国政策的历史演进
    2. 弹性与理性:1956~1962年上海地区的市场竞争
    3. 塑造“主人翁”:新中国初期乡村普选过程中的国家意识构建
    4. 新中国成立后调整优化军事战略布局的经验与启示
    5. 周红: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华援助研究现状及思考
    6. 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
    7. 文化范例:新中国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发展历程(1949-1956)
    8. 孙翠萍:试析1949~1978年新中国对港澳问题政策的制定及意义
    9. 特色鲜明、历久弥新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
    10. 论“三反”“五反”运动中的经济建设协调性策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