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妇女社会生活史
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改变
发布时间: 2010-10-28    作者:黄嫣梨    来源:国史网 2010-10-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绪论

  数千年来,中国妇女尝尽辛酸、受尽压迫,背负起封建道德的枷锁,妇女处于附庸的地位,无独立人格,无主体意识,政治经济地位卑微,这使她们失去作为人应有的价值,直到共和国成立后此等附庸地位始得结束。中国妇女与男同胞一起携手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虽然妇女解放问题早在晚清时期已被提出,但那种解放的方式及取向均与共和国提倡的妇女解放运有所不同。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带有民族主义的色彩,由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对外战争引发出全国人民的爱国情绪,这种民族因素的大前提下,妇女终于被重视,被带到平等的地位上。当时的妇女被重视是基于她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但当时的政府并无切实关心妇女自身的问题,例如生育问题、就业问题、文化、家庭等方面,故当时的妇女发展只是片面而不健全的。直至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妇女解放的进程跨出了一大步。妇女切身的解放开始受到国家领导层的认真关注,妇女能和男子以主人翁的身份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舞台上。

  毛泽东指出:“妇女解放,突起异军。男女并驾,如日方东。”1 足以反映新中国对妇女的潜在力量加以肯定。共和国于社会萧条,经济凋零的境况下建国,为尽快使经济复苏,必先解放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劳动力。妇女成为了共和国初年经济转型时期的新宠儿,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方面的地位都进入跃进的时期。共和国之初,通过一系列的国家法律去保障妇女在各方面的发展及地位,利用法律去贯穿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有利的客观环境,辅助妇女解放自己。于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2 这是继发表“四三决定”后另一保护妇女的法律总纲,它表明了国家对提倡男女平待,协助亿万妇女逃离苦困的决心。其后国家实施了一连串的法律保障妇女权利,例如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1953年的选举法、1954年的宪法、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1992年另一具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劳动法、保护孕妇条例、妇女卫生条例等等。3 以上种种的法例均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益,保护妇女生理上的特殊困难,着意提升妇女的地位。

  其实,国家所做的是提供一个解放妇女的优良环境及机会,真正使妇女解放的还得靠妇女抓紧这难逢的机会,努力不懈的发挥所能,用自己的努力才能贡献社会,通过对建设主要经济的贡献来印证自身的价值,赢取社会人士的认同。列宁亦有说:“工人底解放应当由工人自己来进行的。同样,我们应当说,女工底解放也当由女工自己来进行”。4 换句话说,妇女的解放亦需由妇女自己来解放。故此,在五十年代国家的安排下,无论农村或城市,妇女纷纷投入社会建设劳动生产。在农村,大部份的农妇都加入了集体生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透过与男子共同下地劳动,参与农业副产品的生产,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及对社会的贡献;在城市,最大的劳动阶层为女工,她们在抗美援朝爱国主义运动及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的推动下,进厂生产,为社会建设奉献她们的力量。由此而知,妇女解放运动有今天的成就,除了有国家的“从旁协助”外,妇女自身的奋斗及其思想的觉悟成为了关键性的元素。于本文,笔者正会详细分析在国家的提倡及自身的努力下,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家庭的地位进行变迁和保障妇女特殊问题措施之设立,从而了解妇女于建国后她们的地位得到改善的种种情况。 

    1. 朱佳木:新中国70年的变与不变
    2. 新中国成立初期打破封锁的过程和启示
    3. 新中国初期参与的大型国际美术展览及其意义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
    5. 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历程、动因及启示
    6. 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留学归国政策的历史演进
    7. 弹性与理性:1956~1962年上海地区的市场竞争
    8. 塑造“主人翁”:新中国初期乡村普选过程中的国家意识构建
    9. 新中国成立后调整优化军事战略布局的经验与启示
    10. 周红: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华援助研究现状及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