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发布时间: 2010-12-01    作者:王韩民    来源:《红旗文稿》 2010-11-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着力提升国家科技软实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科技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公众科学素养、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创业环境、科技管理水平等方面。

  从科技人才队伍来看。据统计,到200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200万,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从2002年至2007年,5年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增加了74%,其中科技活动人员增加41%,科学家和工程师增加44%。2007年,获硕士、博士学位者占科技人员总量的25%,高于2003年的11.4%。尤为可喜的是,我国科技队伍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截至2007年底,40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700万人左右,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2/3以上。可以说,我国已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研投入与产出也是反映科技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财政科技拨款只有0.56亿元;2000年,我国全社会科研经费支出约为9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9%,到2008年时这一比重提高到了1.52%。2008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达到4570亿元,各类教育经费支出超过1万亿元;科技成果登记数约3.4万项,科学技术市场成果交易额2200多亿元;科技论文数量从1996年占世界的第1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2009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461亿元,增长25.6%。2008年全球研发投入约为1.21万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7.6%;其中美国为1427亿美元,日本为277亿美元,德国为133亿美元。我们在这方面尽管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我国的科技进步已令世人瞩目。当前,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产业界的研发投资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但是各国通过凝聚科技人才、开发核心技术产品、提升创新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已成为产业界共同的理念和策略。

  增强科技软实力,主要在于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所在。为此,一要抓紧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牢牢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关键,增加科技投入,培养专业技术队伍,不断提升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的能力。二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我国科技人才多,但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却不多。因此,既要眼睛向内抓紧培养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还要眼睛向外落实引进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三要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加快推广和应用有利于节能减排、产业振兴的先进技术与产品。鼓励有潜力的企业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品创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四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科学工程,分享世界先进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等全球性重大科技合作;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收购或兼并国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演变
    2. 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安全形象的变迁与塑造
    3. 软实力 硬道理 大可为
    4. 中国软实力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5. 软实力需结合多重因子
    6. 2012年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京召开
    7. 优质学术资源外流 削弱国家软实力
    8. 邓小平文化软实力思想
    9. 论国家文化软实力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10. 中国需要更出色“推销”自己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