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从拉吉夫·甘地访华说起
发布时间: 2010-12-18    作者:吕聪敏    来源:国史网 2010-12-18
  字体:(     ) 关闭窗口

  ——简述20年来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

  1991年5月22日,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不幸遇刺身亡,尼赫鲁家族第四代的杰出代表、印度历史上第六任总理结束了他47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得知此消息,李鹏总理指示我立即与外交部联系,尽快以他的名义发唁电。此时,外交部已拟就电文,正待报批发出。李鹏总理致接任的印度总理钱德拉·谢卡尔的唁电说:“拉吉夫·甘地先生是印度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人民熟知的朋友,生前为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印度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哀悼,并请向拉吉夫·甘地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中国人民怀念、敬佩拉吉夫·甘地,是因为他在中印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抱着改善对华关系的真诚愿望来到了北京。这次历史性访问,使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他同中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和谅解,成为此后20年来中印关系不断发展的基础。此次成功的访问,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外交遗产。

拉吉夫·甘地访华:中印关系由冰冷到解冻

  中印两国于1950年4月1日建交。印度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两国关系是友好的。1954年周恩来总理和尼赫鲁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双边和多边领域密切合作,这在当时堪称国与国关系的典范。不幸的是,1962年,中印边境爆发武装冲突,两国关系趋于冷淡,双方一度撤回了大使,但仍保持外交关系。

  中印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面临着相似的发展目标和挑战,而且又是重要邻国,长期冷淡和对立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符。因此,在双方的努力下,70年代中期起,中印关系开始有所改善,1976年恢复互派大使,1979年2月印度外长访华,1981年6月中国外长访印。根据外长对话达成的谅解,双方官员分别就边界问题和两国总体关系进行了两轮会谈。

  在中印关系渐趋缓和但仍相当脆弱的时刻,邓小平同志会见印度客人时明确指出:“现在中印两国并不存在相互威胁的问题,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只要双方采取合情合理的办法,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这番话体现了一种严肃的姿态,也是一个重要信号。中印之间没有理由相互敌视,没有理由不友好相处。中方对改善两国关系既表达了诚意,也显示出信心。

  1984年11月,中国政府特使姚依林副总理赴印参加拉吉夫·甘地的母亲英迪拉·甘地夫人的葬礼,会见了包括拉吉夫·甘地总理在内的多位印度政要,双方均表示了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的愿望。姚依林的新德里之行传达的政治信息是明白无误的。

  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是影响中印关系的一大难题,由此而形成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的必然轨迹。1986年,印度议会通过一项涉及中印边界问题的法案,给渐有改善的两国关系造成消极影响,中方向印方进行了外交交涉。另外,1987年上半年边境地区的局势也不太平静。尽管如此,双方并未放弃谋求改善关系的政治意愿。

  1987年6月,印度外长蒂瓦里顺道访华,在同刘述卿副外长会谈时转达了拉吉夫·甘地总理的口信:印度希望和中国重建两国的友好关系。双方应该消除过去的误解和怀疑,以便找到两国关系的新开端。刘述卿积极回应:中国珍视同印度人民的传统友谊,中国政府重视同印度改善和发展关系。在同年9月的联大会议上,印度外交国务部长纳·辛格向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吴学谦表示,目前两国关系已有了友好和稳定的发展,希望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从印度高级官员频繁传递的信息可以看出,印度政府改善对华关系的决策已定。

    1. 1987年中印边界危机回顾与反思
    2. 姬文波:1987年中印边界危机回顾与反思
    3. 从默克尔第八次访华,综观中德关系
    4. 莫迪访华之旅为中印关系添动力
    5. 拜登访华,别只看“台面上的事”
    6. 韩媒评朴槿惠访华:成果比访美大
    7. 默克尔访华,为何而来?
    8. 周文:莫迪访华 中印经贸合作破“双轨”?
    9. 外交部评奥巴马未访华:你来或不来我就在这里
    10. 克里访华预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动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