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邓小平与中国的对外开放:1977—1979年的中美关系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美国]傅高义    来源: 2010-10-18
  字体:(     ) 关闭窗口

  邓小平在1977年年中意识到,尽管他不能立刻解决中国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政治问题,但他相信,中国至少可以开始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做准备。在他看来,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其他三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也会随之实现。他认为,科学技术属于全人类。中美科学家在20世纪上半叶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在30年之后依然存在,尽管许多人已经去世,但在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前科技交流可以先行。事实上,科技领域很快就成为中美两国接触的先导领域。Katlin Smith,“The Role of Scientists in Normalizing US-China Relations:1965-1979”,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现代化领域:科学技术

  从青年时代起,邓小平就非常相信科技的力量。20世纪40年代初,在中国名牌大学里学习理科的女生寥寥无几,而邓小平就娶了其中一位理科女生——卓琳为妻。卓琳曾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在邓小平看来,北京大学和物理专业这两样都是中国大学中的塔尖。后来他们的五个孩子中有三个考入了北京大学。

  1977年底至1978年初,邓小平接见了新西兰共产党人路易·艾黎、旅欧华裔作家韩素音、在北京生活多年并曾在北京国际广播电台担任英语播音员的加拿大籍华裔林达光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希望他们在今后的事业中能继续支持中国。在邓小平1977年接见的外宾中,还有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坦普尔大学生物学家牛满江、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陈省身和三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的丁肇中、哥伦比亚大学的李政道、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杨振宁等。后来邓小平曾多次分别会见这些著名科学家,除了对他们表示欢迎外,还向他们询问一些研究机构成为著名科技中心的原因,以及中国怎样才能迎头赶上。对于他们的情况介绍,邓小平听得非常仔细。参阅外交部档案馆编:《伟人的足迹:邓小平外交活动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以及对杨振宁的采访。

  邓小平接见外宾时通常很少要求他们的家人陪同,但在会见这些科学家时要求他们带上家属,并对他们为祖国发展所作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他知道有很多华裔科学家在西方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工作,其中有些在1945—1959年期间离开大陆,有些是先到了台湾然后又到国外接受教育。他们中很多人在中国还有亲属。尽管当时中国没有先进的实验室足以吸引这些著名科学家回国,但他们可以给中国的科学发展提建议,可以到中国的大学去演讲,还可以帮助中国大学生到海外继续深造。

  在1978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家们获得一个信息,那就是,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们第一次不仅可以和西方的科学家进行交流,而且这种交流还将受到鼓励。留在国内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们的亲属在1949年以后的历次运动中曾受到不公正对待,但此时他们的住房条件和工作都得到了改善,也不再被看成是地主、资本家或者右派,过去所受的不公正对待得到了补偿。

  邓小平不仅对美籍华裔科学家尊重有加,对西方科学家亦是如此。1978年7月,卡特总统的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率领一个美国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科学家代表团访华。普雷斯原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专门从事地震学研究,此前曾一直担任美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这是一个联合委员会,由美国科学院、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的人员组成,以打破学术交流障碍、促进人员往来为己任。。1978年7月访问中国时,普雷斯一行希望能为两国政府间签订农业交流、空间技术和留学生及学者交流等协议打下基础,同时他建议中国选派20—30名学生到美国学习。让雷普斯完全没有想到的是,邓小平建议美国接受700名理科学生到美国学习,而且未来几年的目标是几万人。由于希望能尽快得到回复,普雷斯马上打电话给卡特,在凌晨3点把总统从睡梦中叫醒,请他批准中国派700名学生到美国学习,而且未来几年欢迎更多学生的到来。Katlin Smith,“The Role of Scientists in Normalizing US-China Relations:1965-1979”,p202005年12月14日对美国国家科学院负责协调这次访问的官员Anne Keatley Solomon的采访。另据报道说,其他美国官员记得邓小平和方毅建议派遣500名学生,见Robert SRoss,Negotiating Cooperation: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1969-1989,Stanford UPress,1995,p159尽管卡特担任总统期间很少在半夜被人叫醒,而且临行前也已授权普雷斯做出此类答复,不过卡特还是欣然同意了中方的要求。2009年4月7日对前总统卡特的采访。

    1. 姬文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2.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
    3.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的几点研究
    4. 论邓小平的西藏工作思想
    5.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
    6. 张金才:解放战争时期的邓小平和陈云
    7.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8.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启示
    9. 张金才:邓小平和陈云对“大跃进”的认识
    10. 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对党的形象的树立和维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