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中国成立初期治水方针刍议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徐海亮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主”治水方针毕竟是经中央提出、广为宣传的重大原则问题。1962年七千人大会的预备会期间,刘建勋向中央、毛泽东写报告反映平原治水存在的问题。不久,周恩来召开冀、鲁、豫、皖、苏、京第一书记座谈会议就指出:平原治水要因地制宜,该蓄的要蓄,该排的要排,不能只蓄不排。从此,片面推行“以蓄为主”的方针开始得到纠正。

  1963年春,谭震林、钱正英视察冀鲁豫水利,召开范县会议。会上刘建勋介绍了河南情况,提出:一是拆除一切阻水工程,恢复水的自然流势,使涝水可以下泄,二是暂停引黄灌溉3~5年,好好总结经验,同时可以减少排水任务,三是临时滞蓄……谭震林和钱正英最后做总结,全部采纳了河南提出的三条措施。河南“水利化”的一些负面影响开始消除。

  1961~1966年,河南省经济逐渐得到恢复,水利有效灌溉面积恢复到2620万亩,旱涝保收田发展到1444万亩,粮食年产量恢复增加到1227万吨。河南认识自然和水利发展曾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新中国成立初期11年的大建设与5年的调整、恢复,毕竟给河南留下了最基本的水利家底和宝贵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河南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为1966~1979年的第二次建设高潮奠定了基础。公正地说,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享用这个前人创造的水利的物质与精神成果。

  余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央确定首先治理大江大河,保障防洪安全,进而修建骨干工程。在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开展中小型水利工程、灌溉水利工程,依靠地方,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在一系列实际工作中,开创了流域性的规划,为日后的水利工作与认识自然奠定了基础。在调整和恢复阶段,纠正了“大跃进”时期水利方针的偏差,从而较为全面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地开始起步水利事业,奠定了新中国的水利基础。

  毕竟新中国起步阶段的水利还属于传统农业水利范畴。党和政府不可能用现代工业社会的方法聚集资金,不能不用传统政权初期国家投入和动员农民群众投劳的办法兴办。这个阶段的国家水利投入和农民群众投入的额度是巨大且惊人的,但奠定了水利和农业的发展的基础。特别是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确定正确的治水方针,也有一个较长的、甚至会有艰难反复的历史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后人应该理解这段历史。

  起步阶段的河南省水利是全国水利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国的经验教训和成就的典型,特别是河南省走过的弯路,几乎最集中地表现了全国水利发展的教训。河南省在1950~1965年期间水利建设的成就仍然是很大的,甚至是惊人的。包括在1957~1961年的“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河南省除留下后遗症和打乱平原水系外,大量仓促行政性移民遗留的问题多年解决不了,违背价值规律对农民进行无偿平调搞水利也是最深刻的教训。不过,我们也得历史地冷静地认识整个时期。起步阶段河南水利建设的效益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配套周期,需要一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显示出来;在1961~1965年的调整、恢复时期里积累总结了经验教训,在“三五”至“五五”计划时期,就避免了重犯类似的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利建设整体上创造了丰功伟绩,它奠定了此后水利、农业发展的基础。1980年代初,有人批评搞水利得不偿失,批判水利群众运动,把一时的错误倾向当做1949~1978年的全国性的全部历史;特别是只讲国家办和大型巨型水利(突出水电、大型枢纽)工程,不讲地方办、群众办水利,造成农田水利落潮,基层水利工程与管理制度废弛。这绝不是严肃地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也绝不适于中国国情。

  

    1. “一五”计划时期文物展览会述论
    2. 张行 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3. 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下当代中国的成就与经验
    4.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的创建研究(1949—1956)
    5. 郭旭红 武力: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6.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塑造
    7. 政策与实践: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研究
    8. 新中国人民群众收入的初始变迁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失业救济研究
    10. 从“重点”到“优先” ——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