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毛泽东思想研究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发布时间: 2010-02-20    作者:刘仓    来源:《中华魂》 2010-02-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
  毛泽东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者,而且在长达四分之一的世纪里,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旧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经济技术基础非常薄弱,部门行业残缺不全,到1949年,使用机器的工业只占17%左右;主要工业产品最高年产量,钢只有92万吨,煤炭6188万吨,电60亿度。正像毛泽东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6]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短短20多年,取得了旧中国所望尘莫及的成就。
  第一,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1978年,我国已经形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金融、贸易旅游和综合技术服务等七大行业。从1952年到1980年,纱由65.6万吨增加到292.6万吨,布由38.3亿米增加到134.7亿米,原煤由0.66亿吨增加到6.2亿吨,发电量由73亿度增加到3006亿度,原油由44万吨增加到1.0595亿吨,钢由135万吨增加到3712万吨。粮食产量由16390万吨增加到32055万吨,棉花产量由130.4万吨增加到270.7万吨。[27]从1952年到197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8万千瓦增加到11750万千瓦,灌溉面积由19959千公顷增加到44965千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从7.8万吨增加到884万吨。[28]美国学者梅斯纳指出,曾经被轻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小于比利时工业的规模开始,在毛泽东领导时期结束,却以世界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变成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毛泽东的那个领导时期远非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29]
  第二,经济的增长速度也是相当客观的。工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810亿元,1978年为5634亿元,1952年至1980年年均增长为8.2%,其中农业年均增长为3.4%,工业年均增长11.1%。[30]1957年和1978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谷物3→2;棉花2→3;猪牛羊肉2→3;化学纤维26→7;布3→1;煤5→3;原油23→8;发电量13→7;钢9→5;水泥8→4;硫酸14→3;化肥33→3。[31]这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甚至与日本、德国、苏联等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第三,教育和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从1949到1976年,普通高校学生从11.7万人增加到56.5万人,中等学校学生从126.8万人增加到5905.5万人,小学学生从2439.1万人增加到15005.5万人,全面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1952年为42.5万人,1978年为434.5万人。[32]“毛泽东时代是中国教育资本积累最快的时代,是为今天一切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时代。没有毛泽东时代这个结构性的转变,结构性的飞跃,中国就会永远在现代化之外徘徊,是毛泽东时代积累的教育资本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33]
  第四,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人民军队改变了依靠缴获敌人的武器来装备自己的状况,逐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防工业。不仅能够成批生产飞机、坦克、导弹、舰艇等常规武器,而且还掌握了国防尖端技术。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首次发射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生成功。这对国防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地位的提升具有战略意义。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34]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不仅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而且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奠定了基础。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中国在改革前实行的社会主义政策为其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1979年前在扩大初等教育,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实行土地改革等方面的成就,使改革后的政策更加成为可能。中国的改革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受惠于早些时候中国的改革前的政策。”[35]这是具有历史眼光的真知卓见。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