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西三线建设的实施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安排,山西的三线建设从1965年开始,到1980年左右基本结束,大体经历了15年时间。在此期间,中央在山西投资的重点是国防工业建设和基础工业建设,山西则根据中央关于建设地方军工的规划和指示,全面开展了“小三线”建设。
1.国防工业的建设
从1965年到1970年,山西国防军工建设的主要项目是:建设管涔山区的宁武高炮厂、晋东南山区的电子工业基地、晋南坦克基地和吕梁山区的地方军工基地。此外,还有航天工业部所属的国营清华机械厂、晋宇科学仪器厂的其他建设项目。
宁武高炮厂建设。包括新建国营长城机械厂、国营烽火机械厂、国营恒光机械厂3个项目。1965年12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北京市、第五机械工业部组成联合建厂组,在华北地区选择高炮厂址。经勘察,最后确定3个项目建在宁武县的芦芽山区,由北京市负责建设和管理。1966年6月破土动工,到1969年底,3个厂陆续建成投产,实际完成投资9 196万元[1]。
晋东南电子工业基地建设。1965年,四机部决定从北京、天津、南京等地选择一些重点企业分迁到三线地区建设新的电子工业基地,在山西晋东南地区建设的电子工业基地就是其中之一。在建设初期,晋东南电子工业基地共规划了12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经过调整,只保留了东方红机械厂、永明无线电器材厂、华阳器材厂、卫华仪器厂、金阳器材厂、东声器材厂、春光电工厂、建山机器厂等8个项目。分布在晋东南的晋城、襄垣、沁源、阳城、长治、武乡、沁水等地。以上项目采取分迁或包建的形式,从1965年陆续开工建设,到1976年底基本建成,累计投资11 813.4万元[2]。
晋南坦克基地建设。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事件后,中共中央决定加快三线建设步伐。中央军委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在晋南中条山地区建设中国第二坦克基地。该工程原计划为17个项目,在“靠山、分散、隐蔽”方针的指导下,这些项目分布在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的绛县、闻喜、夏县、翼城境内蜿蜒130公里的地域。根据中央军委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的指示,“541工程”分三批建设,用两年半时间全部建成。从1970年4月开始到1973年7月,是“541工程”建设的高潮时期,仅用3年时间,完成投资2亿多元,施工面积80万平方米[1],贯穿各专业厂的公路、铁路专用线也建成通车。“541工程”是在“大规划”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由于一些工程项目在选址时对地质和水源等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评价,加上材料不足、资金短缺等原因,1973年下半年开始,“541工程”进入调整缓建时期。在此期间,“541工程”规模一再压缩,原规划中的17个项目只保留了7个,到1979年底,部分工厂建成投产。
地方军工建设。三线建设时期,山西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和“省自为战”的精神,从1965年开始,新建了一批“小三线”军工企业。主要包括山西建设机械厂、山西新建机械厂、晋丰机械厂、山西金星工具厂、山西凌云机械厂等。这些项目大都分布在吕梁山区的孝义、中阳、隰县、介休等地。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与地方军工配套的阳泉水库、晋光电厂等项目。
2.铁路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累计投资10.54亿元[2],修建了京原线石景山至枣林段、太焦线修文至五阳段、邯长线涉县至长治段三条铁路干线。此外,还兴建了南同蒲铁路二峰山支线、北同蒲铁路宁武至苛岚支线,以及京包线郭磊庄至大同段双线、月山至晋城双线工程。
京原线从北京石景山起至山西原平,全长418.6公里,线路跨越北京和晋冀两省。该线路1965年开始修建,1973年1月正式交付使用。太焦线北起南同蒲修文站,经长治、晋城而达河南月山站,线路跨越晋豫两省。1970年,国家决定续建太焦线修文至五阳铁路,该线全长209.5公里。1970年10月,工程全部开工,1978年12月太焦线修文至五阳铁路工程竣工交付使用。邯长线东起京广线邯郸,西与太焦线长治站接轨,全长219.3公里。1970年4月,国家决定对邯长线进行重建和新建,之后,邯长线分段相继开工。1981年11月,涉县至长治铁路全线贯通。
3.能源、冶金、化工、机械、轻纺等工业建设
山西能源工业的重点是煤炭和电力工业。在煤炭工业建设中,从1966年—1975年,山西中央直属煤矿累计投资5.37亿元[2],新建矿井2对,恢复建设矿井1对,开工改扩建矿井11对。新建矿井除大同云岗立井一期工程形成生产能力外,其他矿井均未形成生产能力;改建扩建的11对矿井中,只建成了大同矿务局大巴沟矿井,其余均结转到“五五”末期建成投产。在这10年中,地方国营煤矿累计完成投资1.94亿元[3],新建矿井17对,改建和扩建20对,年新增生产能力863万吨。同时,还建成了6条铁路专用线。电力工业根据国防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需要,这个时期累计投资3.58亿元[2],先后安排和新建了一大批电力建设项目。重点项目有娘子关、霍县、神头3个大型火力电厂。为适应晋东南和晋南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还动工兴建了巴公、侯马、永济电厂。为适应战备需要,在雁北、忻州、吕梁、晋东南等地区,筹建了8个三线战备电厂。此外,还对大同热电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阳泉电厂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冶金工业建设。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资12.3亿元[2],对太钢、临钢、长钢进行了新建扩建和改造,重点工程主要是太钢第二炼钢厂以及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轧钢厂的筹建和扩建。随着建设项目的竣工投产,太原钢铁公司初步形成了年产100万吨规模的大型特殊钢联合企业,临汾钢铁厂也由过去只生产铁的单一产品变为能够生产生铁、钢材、焦炭、化工等多种产品的联合企业。此外,有色金属工业建设累计投资2.61亿元[2],除对原有企业进行改建和扩建外,重点建设了铜和铝合金等一大批有色金属加工企业。
化学工业建设。三线建设期间,山西化学工业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对太原化肥厂、太原化工厂、太原磷肥厂、太原制药厂等企业进行了扩建和填平补齐。先后完成了50多个单项工程,从而使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其次,在北起大同、南至永济的同蒲铁路沿线建设了化肥、农药、橡胶加工、无机盐、合成橡胶和化工机械等一批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建成投产,改变了山西化学工业的布局,扩大了山西化工产品品种和产量,填补了一些行业空白。再次,在全省先后建设了128个小型氮肥厂,其中建成投产的有99个。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山西的化学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机械和轻纺工业建设。在机械工业建设方面,根据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1966年—1975年,山西机械工业累计投资3.86亿元[2],新建和扩建了长治防爆电机厂、阳泉标准件厂、大同齿轮厂、山西机器厂、运城拖拉机厂、平遥柴油机厂、太原变压器厂、榆次液压件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到1979年,全省机械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8.75亿元[3]。轻纺工业建设方面,为配合三线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棉纺织、毛纺织、丝绸、印染、针织、化学纤维和纺织机械等企业。从1966年到1970年,相继开工建设的有临汾纺织印染厂、永济纺织厂、阳城缫丝厂、定襄色织厂以及侯马、襄汾、阳城、阳泉、大同纺织厂。为了与纱的产量保持平衡,1970年以后,在远离城市的地区建设了10多个针织企业。化纤工业,主要新建了大同化纤厂、太原涤纶厂、山西第一维尼纶厂和山西棉纶厂,这些项目的建成和投产,奠定了山西化纤工业的基础。轻工业方面,重点建设了造纸、印刷、合成洗涤剂、自行车、缝纫机、灯泡、食糖、酒、日用陶瓷、塑料制品、日用玻璃等短线产品项目,发展了轻工业所需的设备和材料生产,从而大大缓解了山西日用消费品供给紧张的现象,提高了日用消费品的供给能力。
三、山西三线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历史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