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毛泽东“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思想的指导下,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经过全国600多位科学专家的共同努力,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即《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以下简称:12年科技规划)成功颁布。聂荣臻主持全国科技工作前后,积极参与12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工作,并科学领导和监督这项规划的执行,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
高瞻远瞩,国务院作出制定12年科技规划的伟大战略决策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三年努力,到1955年底,“一五”计划取得重大进展。同时,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也进入高潮。这时,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的要求,而且对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工作也提出了要求,要“在最短期间扫除全国文盲,要求科学和技术水平的大大提高,在不太长的期间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讲,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不但世界科学的很多最新成就,我们还没有能够掌握和利用,而且就是目前我国建设中的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我们也还不能离开苏联专家而独立解决。”
战略实施,计划先行。迈开“向科学技术进军”的步伐,必须首先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分析了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对于提高我国科学和技术水平的问题,还没有作出全面规划”,要完成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伟大目标,当前我们所能采取的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作出全面规划,分清缓急本末,有系统地利用苏联科学的最新成果”。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按照这一指示,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在4月份以前,拟定出1956到1967年的12年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的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的科学部门、国防部门、生产部门和教育部门中来,把我国科学界最短缺而又是国家建设所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使12年后,我国这些门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1月31日,在周恩来领导下,由主管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具体主持召开了12年科技规划动员大会,并成立了包括范长江、张劲夫、刘杰等在内的科技规划10 人小组,负责规划的制定。2月24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成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决定陈毅任主任。3月14日,科学规划委员会正式成立。3月22日,以苏联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柯夫达通讯院士为首的16位科学家受邀来华帮助工作。
1956年11月,因陈毅调外交战线工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任命聂荣臻为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虽然这时12年科技规划草案已经完成初稿,但这一规划的制定工作却随处可见聂荣臻的身影。
积极配合,审改《关于12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
作为主管军工和军队装备的领导人,聂荣臻参与了规划的制定和领导工作,并直接领导了武器装备和军队科学研究工作规划的制定。1956年4月12日,聂荣臻审改了《关于12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同意其所确定的今后12年解放军武器装备的五类发展规划:航空的发展;电子科学(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热核子的应用;防化与军事医学研究;常规武器的改进。其中的基本任务要求中,最重要、最紧迫的就是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问题。这项基本任务在12年科技规划最终讨论通过时,列于12个优先发展的重点任务的第一位。在审改规划的同时,他还批准了由张爱萍呈送的《关于军队内部建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将其中的核心思想编入规划中:“为了在最短期内,从事上述工作的研究任务,除即着手调整国内各系组织、增建必要的科系和研究室外,应迅速派遣国内有关专家赴苏联、东欧参观学习,以便使这些研究工作在上述国家所达到的科学水平上进行。”
当日,中央军委办公厅便遵照聂荣臻的批示,以《关于12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为标题,发文给军委各委员及各总部各军兵种征求意见。6月6日,中央军委召开第75次会议,讨论了聂荣臻呈报的这份规划,“同意以聂荣臻同志的意见为基础,再做一些修改,作为今后进行研究工作的一个要点”,并“在进行研究工作中不断补充和修正”。后来,这份规划成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