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美军“空海一体战”意在中国
发布时间: 2010-08-25    作者:樊高月    来源:国史网 2010-08-25
  字体:(     ) 关闭窗口

   “空海一体战”剑有所指

美军认为中国军队对其构成了新的严重挑战。随着先进军事技术的扩散和中国军队“反进入和区域拒止”能力的增强,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投送力量的能力开始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中国军队一直设法在第二岛链建立“禁入区”,如果不采取措施抵消中国军队军事建设的效果,美军在西太平洋行动的代价可能急剧上升到令人望而却步的程度。由于美国军队习惯于在太空力量的支援下,从安全的陆海空军事基地和不受干扰的网络空间发起攻击,一旦中国军队攻击这些基地和网络空间,就会使美军丧失真实和虚拟领域(包括太空、网络空间和电磁频谱)的前沿庇护所、不能进入作战地区并最终丧失战略和战役主动权。一旦发生冲突,中国军队将实施大规模先发制人打击,使西太平洋地区的美军遭受严重损失,使美军其他空海军部队不能进入西太平洋地区,使美军指挥和控制系统陷入瘫痪,使美军后勤补给遭受沉重打击,从而达到延缓美军进入作战地区的时间、使美军不能保卫其盟国的目的。

为了挫败中国军队的作战行动,美军有可能采取以下战法:一是空军实施反太空作战,致盲中国军队的天基海洋监视系统,从而阻止中国军队打击美海军航母等高价值水面目标,使海军能够保持海上机动自由(必要时海军平台可辅助反太空作战,支援空军的太空控制任务);二是海军宙斯盾舰补充其他导弹防御系统,保卫空军前沿基地和日本;三是使用海军的潜基和舰载情报、监视与侦察和火力支援,削弱中国军队的综合防空体系效能,确保空军能够实施空中打击;四是空军实施远距离渗透打击行动,摧毁中国军队的陆基远程海上监视系统和远程弹道导弹发射架(包括反舰和对地攻击),扩大海军的机动自由,减少对美国和盟国基地与设施的打击;五是海军舰载战斗机积极反击中国军队的有人和无人机载情报、监视与侦察平台和战斗机,支援空军加油机及其他支援飞机的前沿行动;六是空军以隐形轰炸机的攻势布雷支援反潜战,以非隐形轰炸机的持续打击支援实施远距离封锁作战的海军舰只。

20世纪80年代,美国计划在欧洲战场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队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美国空军和陆军联合开发出空地一体战理论。现在,美国打算在亚太地区对拥有尖端‘反进入’和‘区域拒止’能力的对手进行全方位对抗,美国空军和海军开始联合开发“空海一体战”理论。《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还曾隐晦地把中国军队称为“拥有尖端‘反进入’和‘区域拒止’能力的对手”,而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于20105月发布的《空海一体战》报告则明确无误地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PLA)一词多达383次,其针对中国军队的指向性昭然天下。

所谓“反进入和区域拒止”能力,即中国军队反对美军进入台海地区干预我反“台独”军事斗争的能力。美军要抵消我“反进入和区域拒止”能力,实际上是要剥夺我反“台独”军事斗争和维护国家独立统一的能力。反“台独”军事斗争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决不容许任何外来势力进行干预。面对美军的“空海一体战”,我们一定要以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军队建设,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局面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

    1. 中美城市外交的历史发展与内在逻辑
    2.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
    3. 中美关系的历史不容歪曲
    4. 王巧荣:中美竞争加深将如何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5. 东亚冷战视野下的中美关系
    6. 新时期大国双边合作机制建设
    7. 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看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
    8. 美国台海巡防政策调整与中美关系解冻
    9. 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再认识、再思考
    10.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美缓和决策的理论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