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陈云与新中国经济论纲(上)
发布时间: 2010-08-02    作者:迟爱萍    来源:国史网 2010-05-1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一系列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九)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化屡遭挫折失败、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现代工业始终落后于西方强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国。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契机。国民经济的恢复,新政权的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这些都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启动创造了条件。

  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他的政治命运也伴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而跌宕起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根据建设规模的扩大,国家经济领导机构的设置和职能也相应发生变化。1952年1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国家计划编制工作由计委负责,其他财经工作仍由陈云领导的中财委负责;1953年5月财经领导工作进一步分解,中财委仅负责领导财政部、粮食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和人民银行的工作。1954年9月陈云被任命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领导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并兼管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中国民用航空局,中财委从此撤销。1956年9月,陈云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副主席。随后,兼任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及以后的中央财经小组组长,处于国家经济工作领导核心地位。这期间,他还兼任商业部部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等职。陈云经济工作领导职务的变动,从一个视角反映了他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重要地位。

  (十)陈云参与主持制订和领导实施“一五”计划,在此过程中,他提出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

  1953年启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编制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大规模建设计划,陈云为计划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在当时既没有经验又缺乏资料、人才的困难条件下,协助周恩来成功主持编制出一个比较符合当时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五年计划。学界评价:“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在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这一步超过了前人近百年走过的路程。“一五”计划“是改革开放以前所制定并实施的最好的五年计划”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陈云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进行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认识:第一,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必须遵守的,只有按比例,经济结构内部才可能协调。为实现社会经济的总体平衡,除注意工农业、轻重工业、重工业各部门、工业发展与交通运输等重要比例关系平衡外,特别要注意保持技术力量的需要与人力资源供应之间的平衡、购买力与商品供应之间的平衡。第二,“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第三,以综合平衡为基础,利用各种经济手段搞好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收支、银行信贷、物资供需、外汇收支四大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核心。四大平衡搞好了,整个国民经济就能按比例平衡发展。实践表明,这些认识不仅在当时对经济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对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仍有重要启迪。

    1. 牛冠恒:陈云读书方法论初探
    2. 张金才:陈云1962年提出分田到户探因
    3. 邱霞:陈云“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思想论析
    4. 学习陈云关于帝国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5. 继承陈云“唯实”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
    6. 朱佳木: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国史编研事业
    7. 孙钦梅:论陈云节约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8. 1949—1956年陈云在经济工作中的全局思维
    9. 李正华:陈云的核心意识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0. 建国前后陈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及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