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新的使命
1979年至2010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5.8%,深圳,已富可敌省。作为深圳人,大可以停下来歇一下,但深圳是深圳人的深圳,更是中国的深圳,它背负着应有的历史使命、应有的历史责任。
2010年1月初,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全会参加深圳组讨论时发问:而立之年的深圳特区,立起了什么?迎接三十年,深圳要做什么? 未来三十年,深圳要干什么?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没有新作为,特区就不复存在。”
——转变生产方式,探路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深圳新目标。近年,深圳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政策,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推进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建设。今年2月,深圳对外公布了一项庞大的发展规划,准备在未来投资105亿元,倾力打造生物、新能源、互联网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三大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超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1.5万亿元的40%。
至2009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贡献GDP产值4.12亿元,万元GDP能耗0.53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22.7立方米,改变了工业化过程中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的形象,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文明在特区诞生。
——打破行政区划,探路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深圳新追求。深莞惠共同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打造辐射亚太地区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深莞惠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深莞惠共同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服务业基地……2010年2月至3月,深莞惠金融合作备忘录、经贸合作协议相继签署,一个打破行政割裂,通过专题对口合作机制,打造经济一体化先行区的构想呈现在世界面前。
——缩小贫富差距,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深圳新使命。深圳特区内外的不均衡发展突出、GDP增长未能惠及外来打工阶层。目前的深圳正在借国务院批准特区扩大到整个深圳之机,破解二元化结构、推进共同富裕。2010年,深圳市政府投资初步安排450亿元给关外的宝安和龙岗两区,占全部政府投资的72%。
与此同时,深圳构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着力解决不断凸显的劳资矛盾问题。2008年11月,深圳还颁布施行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劳动关系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到2009年11月,深圳市重大劳资纠纷降幅达六成,劳动争议呈现不断下降的良好局面。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探路社会管理和公民社会,成为深圳新方向。近年来,深圳在“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市民参与社会管理方面作出巨大努力,例如,公推公选多名正局级官员、改革公务员制度、提出“我们一起当市长”倡议等。深圳管理层表示,我们希望在这个30年内成长起来的现代化大都市中,更早地建立起公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能实现更为协调的现代化社会、国际化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方法和内容更要有创新的工作思维和手段予以推进。
——以国际眼光建设世界级大都会,成为深圳新探索。近年来,深港两地政府通过跨境工程、商贸、科技、旅游、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深港合作全方位多层次纵深推进。从先进理念的引入,到一些制度设定、法规的借鉴和补充,再到大战略规划层面的沟通和交流,深港两地正借助“深港创新圈”、前海合作区、河套地区开发、“深港金融圈”等重大项目合作,向“深港国际大都会”挺进。
这些“探索清单”、“任务清单”,事实上也几乎是中国所有特区的“清单”。作为中国结构转型、科学发展的先锋,特区之“特”不在政策,而是在“新任务”,在“新使命”,在新的“先行先试”。
中国的梦想再次落在了特区身上,这需要再度解放思想。
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站在30年的历史节点上,特区继续承载着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梦想往前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