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经验与前景展望
(一)辽宁省对外贸易的阶段性发展
从纵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对外贸易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辽宁整体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1978~1987年的起步阶段。辽宁省是较早对外开放的地区,这一阶段对外开放从辽宁的沿海到腹地梯次展开。1979年,辽宁开始利用外资,1983年办起第一家合资企业;198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1984年4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上,大连被列为进一步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同年,沈阳市成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国家批准兴办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营口港被批准对外开放;1985年初,营口市开始享有沿海开放城市的部分优惠政策,锦州市被批准为甲级开放城市,之后丹东港也实现对外开放。正是基于此,1985年6月8日召开的省六次党代会指出,要振兴辽宁,首先要集中精力抓好以大连等港口城市为窗口、沈阳等中部城市群为腹地的辽东半岛经济区的开放。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1]。中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中国第一家国营企业租赁经营、中国第一家企业倒闭、中国第一家企业发行股票都发生在辽宁,辽宁的一些探索甚至走在全国前列。从思想解放到市场开放,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专业化分工的商品经济,改革开放使得市场和商品交换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不断发展,内贸与外贸齐头并进。
这一时期,我国的外贸体制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改革的历程,主要是改革了原来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增设对外贸易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完善外贸管理,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探索促进工贸(技贸、农贸)结合的途径;鼓励出口,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等[2]。这一系列的改革无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从政策上促进了辽宁省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1988~2000年的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时期,也是中国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的阶段。
1988年开始推行全行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轻工、工艺、服装行业开始试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外贸的宏观调控体系开始形成,国家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1991~1993年改革继续深化,主要是取消补贴,大力推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1991年1月1日起,国务院通过调整和改革汇率机制、统一外汇留成,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使外贸企业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1994年开始,外贸体制进入了综合配套改革阶段,实行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和推行代理制[2]。另外,外贸的宏观调控体系和经营机制逐步完善,外贸协调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国家外贸体制的改革,外贸经营的放权,从根本上促进了辽宁地方外贸的发展。
辽宁省引进和利用外资活动从1986年起开始启动,“大胆利用外资,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冒险”之举。然而,正是这种走在时代前列的“冒险”之举,后来恰恰顺应了时代和经济发展的主流,辽宁省的对外经济活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对外开放工作紧紧围绕着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造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展开。1995年的辽宁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抓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发展,实施外向牵动战略。在同年召开的省八次党代会上,“外向牵动战略”正式成为指导全省经济工作的“三大战略”之一。1997年11月召开的省委八届七次全会指出,要继续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在骨干企业嫁接改造、重点项目建设、重大技术开发利用外资上取得较大突破[3]。引入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从客观上促进了辽宁省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带动了辽宁省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
第三,2001年至今的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12月11日,在经历了15年艰难的复关及入世谈判以后,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之后我国切实履行入世承诺,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经济秩序和对外开放环境,开始了全方位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货物贸易关税的削减、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以及对服务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宽,给予了中国同更多国家发展贸易的机遇和条件。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辽宁对外开放实现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5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在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进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为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出了指导意见。
辽宁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五点一线”大开发,形成沿海与内地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标志着辽宁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006年8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这对于进一步扩大辽宁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对外开放逐渐由第二产业拓展到第一、第三产业,从引进资金拓展到引进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人才,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领域。由于世界经济贸易的良好发展、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对自身发展的准确定位,辽宁省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开放结构不断优化,开放质量逐步提高,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渐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经验教训
20世纪70年代末,辽宁省对外贸易抓住了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重大机遇,迈出了自身发展的第一步。一方面是当时中国国内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另一方面,8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我国参与国际产业结构循环和调整的战略决策,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整体的工业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辽宁省正是抓住了当时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要机遇,使对外贸易真正开始发展起来。
在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中,辽宁省在吸引外资上的努力和成就客观上促进了对外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我国吸引外商投资有一个重要特点,即主要是以“绿地投资”为主。这样,外资的进入就意味着带来更多新工厂的建设和更好的生产能力。另外,外商投资有大约70%集中于制造业,主要是劳动力寻求型投资,即以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为主。这些外资企业的产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在出口中即表现为加工贸易,而外资企业的生产原材料和配件等的进口构成了加工贸易的进口部分。辽宁省充分利用与日本、韩国等国家毗邻的优势,制定相应优惠政策以吸引和利用外资,在客观上促进了地区加工贸易和对外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积极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兴贸,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一方面发挥自身在重工业产品生产上的优势,扩大其出口,另一方面注重发展轻纺产业,逐渐增强其出口优势,使轻纺产品的出口在80年代中期超过了农副产品的出口。另外,辽宁省积极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贸易空间和增加贸易伙伴国,对降低国际贸易风险起到了一定作用。
30年来,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在量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质上也有了飞跃性转变:贸易伙伴多元化,贸易市场分散化,贸易商品也实现了不断升级。对外贸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扩大就业做出了贡献。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辽宁地区经济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外部效应,使辽宁的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令地区经济同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一起,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进入到一个全面提升阶段。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不关注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加工贸易存在一定弊端,出口产品的技术创新仍需改善。对外商投资的利用的确促进了我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并对整体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加工贸易往往集中在一些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如何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辽宁省对外贸易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落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开始,服务业的转移外包成为新的趋势,世界经济也正在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日益加大。辽宁省服务产业与国内一些沿海地区相比有些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区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如何适应服务全球化新的潮流与开放发展,实现整个经济结构的升级,成为整个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新问题。
再次,对外开放度不够制约了我省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的区位优势,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辽宁省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纵向变化情况看,辽宁省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在不断加强,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逐渐加深。但与同类型的东部沿海省市比较,辽宁省的外贸依存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趋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河北、上海、广东等沿海省市,特别是在2002年以后,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出现了超过50个百分点的快速增长,全国的外贸依存度平均水平增长也超过24个百分点,但同期辽宁省外贸依存度仅提高了8·64%,远低于这些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开放度不足,使辽宁运用改革和开放“双轮驱动”来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受到了限制[4]。
另外,辽宁省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了全省综合出口能力的提高。大连、沈阳两地的对外贸易始终占据辽宁省外贸的绝大部分;丹东、营口等港口城市外贸发展紧随其后,而其他内陆城市的外贸发展相对落后。应注意全面推动辽宁省各地区外贸的协调发展,以促进辽宁地区外贸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展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在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辽宁省应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深化各领域、各方面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创新的思想来发展经济,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来推动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用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来实现振兴。同时,抓住国际直接投资新一轮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推动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产品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提高辽宁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既要充分利用辽宁省丰富的海港资源,吸引国内外资本集聚,构建沿海产业带和临海工业园区,实现外向型经济的更好发展;又要增强腹地的经济实力,实现沿海与腹地的优势互补,以实现辽宁省整体经济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辽宁省在机床、汽车、轴承等重工业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外贸规模仍然有扩大的潜力。相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应在体制改革和转型的基础上,提升产品质量和自身竞争力,提高进一步开发国际市场的潜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辽宁的重工业发展要遵循市场机制的要求,在本地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开拓外部需求便成为谋求更好发展的不二选择。但由于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或是通过技术引进发展了当地重工业,或是通过贸易获得了国外先进的重工业产品,逐渐排挤了辽宁重工业产品的市场[5]。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辽宁省可以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和辽宁基础雄厚的重工业生产优势,同时依靠外部国际市场对重工业的需求,以及引入发达国家的重工业转移资本,来推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相关产品的出口,使重工业产品出口对外贸发展起到更大的拉动作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战略的实施,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辽宁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首先将增强辽宁对外资特别是日韩资本的吸引力,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辽宁,促进辽宁外向型加工业和加工贸易的发展,同时拓展腹地产业的发展空间,通过“以外带内”提高辽宁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其次,“五点一线”经济带的建设,将推动辽宁的冶金、石化等原材料工业和重型装备制造业在沿海地区的布局不断优化,使辽宁省更好地承接国际重工业的产业转移,带动辽宁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辽宁省对外贸易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巍.辽宁对外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与成就[EB/OL].
[2008-06-27].http://ln.dzw.gov.cn/show-doc.asp? id=19124.
[2]石广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
[EB/OL].[2008-06-27].http://www.cofortune.com.cn/moftec-cn/50y/shi.html.
[3] 21世纪经济报道:对外贸易的路径选择[EB/OL].
[2008-08-02].http://finance.qq.com/a/20080802/000824.htm.
[4]张弛,张礼宁.辽宁对外贸易依存度问题浅析[J].辽宁经济,2008(1):20-21.
[5]王建.对外开放战略和需要正确看待的五个问题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第1卷第4期;作者简介:崔日明(1963-),男,山西偏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和政策、跨国经营与管理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沈阳110036)